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Taiw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如何與深植於台灣社會的「慈善救濟文化」對話 2019/12/05

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如何與深植於台灣社會的「慈善救濟文化」對話

 

針對兒福聯盟花3.7億在內湖購買房舍這個事件,我試圖為「為什麼社會中有這麼多的批評聲浪」找到一個解釋。對這個事件最嚴厲的批判應該是「社福團體需要花這麼多錢購買辦公室嗎」針對這個問題,是一個觀感問題而觀感就牽涉到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很難解,也很容易產生對立。

 

我們仔細想想,當我們在判斷一個行為(例如花木蘭代父從軍、兒盟這次的購屋)時,除了基於動機善惡、行為本身(好壞)以及行為的結果(對錯)的排列組合來進行判斷外還會基於所處社會中的文化習俗道德律法來形成最後的結論。

 

舉個例子來說,花木蘭代父從軍其動機是良善的但「女扮男裝從軍」是欺騙的行為即行為本身是壞的行為但行為的結果卻是花木蘭代父從軍這個行為非但沒有被批評反而成了一個孝道的典範。而兒盟的這個事件是,兒盟或非營利組織購屋來進行服務其動機是良善的購屋來從事服務這樣的行為也是良善的(在此我們先擱置花多少錢來購屋,因為加上花多少錢,就又帶入了價值判斷),但行為的結果卻是招致批評與討論。

 

在此,我們看到文化習俗道德律法對人們思考的影響,它們隱而不顯,卻真實地存在,且深刻地模塑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與判斷。花木蘭代父從軍,因為符合華人對孝道文化的尊崇,所以雖然行為本身錯誤,但結果卻成為大家所歌頌的對象。而兒盟購屋來從事服務,因為與我們社會中的慈善救濟文化有所抵觸認為公眾捐的錢就是要用在服務對象上,不應花太多錢在「行政業務/購買提供服務所需的場所」上所以這個購屋行為的結果就變成一件「錯」的事情而被大眾所批評

 

類似兒盟這次事件的爭議,其實也常在發生在「非營利組織的CEO可否領高薪」這個議題上有許多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CEO的年薪是不下於跨國企業CEO的年薪這樣的事件在國外也常被提出討論,但其被批評的力道是遠低於國內或華人社會的,因為華人社會的慈善救濟文化,一樣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於「非營利組織的CEO可否領高薪」這個議題的價值判斷

 

所以,雖然我們身為社工人會對於這樣的批評很生氣,也有許多不同的發聲,例如Sonny Lee發表〈【我們不被視為一個專業】社福機構買辦公室惹議,社工嘆:我不值得有好薪水,卻被社會高度需要〉(https://reurl.cc/vn8QLy)一文被社工高度轉發。但如果沒有去理解文化習俗道德律法對人們思考的影響,進而去撼動這樣的思考,我們仍會是在同溫層裡自怨自艾。

 

有了這一層的理解,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一起來思考如何與這種深植於台灣社會的慈善救濟文化進行對話。不然,類似的事件每每再發生一次,我們的心痛與憤怒就會再循環一次。

 

作者:鄭怡世(現任本會理事長;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